注册
|
登录
|
发布器
| 发邮件到 maya@mailkx.com
站长力推信誉网投【5717.COM】集团直营★AG女优发牌★万人棋牌★捕鱼爆大奖★注册瓜分百万彩金
【威尼斯人集团◆上市公司】★★顶级信誉★■★每月亿元返利★■★大额无忧★■★返水3.0%无上限★
Maya・Board
»
□-『 B T 转贴』
» 解惑红楼梦1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8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标题: 解惑红楼梦1
富无双至
UID 13615226
精华 0
积分 -185
帖子 54
阅读权限
注册 2014-4-14
来自 成都
#1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2-25 00:0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解惑红楼梦1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奇”在云山雾罩。因为无论是她的创作思想还是她的写作方式,都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就像一幅没有题诗的国画,虽然表现得曲径通幽,然而却又似乎主题不明,很容易让人“奇”思乱想;
《红楼梦》又是一部“歧”书,“歧”在看法不一。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句鲁迅先生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同样也表达出不同的读者在读罢这部作品之后所产生的不同认知;
《红楼梦》还是一部“弃”书,“弃”在曲高和寡。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人看不懂她的缘故,读起来深感乏味无趣,很难做到能耐下心来把她完整地看完,现代人尤是如此。于是,束之高阁或弃之一旁便是《红楼梦》这部书如今所处的尴尬境地。
背负“奇”、“歧”、“弃”三个字的《红楼梦》,让多少人在面对这部巨著时踯躅不前、不知所措啊!
如果有人问:《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我相信你会脱口而出是曹雪芹;如果有人又问:曹雪芹是谁?我相信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是清朝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甚至还会进一步说明小说实际上是曹雪芹的自传,讲的就是曹家的兴衰;如果有人再问:曹雪芹的这部《红楼梦》写完了吗?我相信你同样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没写完,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如果有人继续问:《红楼梦》起初的名字叫什么?我相信你会坚定地回答:原名《石头记》。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以上的所有回答都有可能不正确,这时你会有何感觉?觉得是你要发疯,还是觉得是我疯了?其实在对《红楼梦》这部小说感兴趣之前,我同你一样,一直认为以上的这些问题纯属于很普通的文学常识,一般的“文化人儿”都知道。
事实上,所谓《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曹雪芹,其反映的内容是曹家的兴衰这一结论,并不是自小说问世以来就一直被确定了的,而仅仅是当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而已。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以及这部书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和内容,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许多说法。因此,胡适在他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的一开始,便首先旗帜鲜明地批驳了以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为代表的“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的说法;紧接着批驳了以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说法;随后又批驳了一些文人关于“《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性德的事”的说法。
在批驳了这些说法之后,胡适从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入手,得出了其作者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内容反映的是曹家的兴衰,曹雪芹只写完了小说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补的这一结论。当然,这个结论后来被国内研究《红楼梦》的权威部门拿来当作历史事实,长期以来一直对国人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毫不奇怪,经过近百年的宣传和普及,面对上面的那些问题,你自然会有那样的答案。
对于《红楼梦》作者的考证,在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是这样说的:
“本书第一回说这书原稿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写下来的,故名《石头记》;后来空空道人改名情憎,遂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百二十回又提起曹雪芹传授此书的缘由。大概‘石头’与空空道人等名目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故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与《石头记》是同一部书,而这部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第一回里的“石头”和空空道人都是“曹雪芹”假托的人物。为此,他又写道:
“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二中有一条说: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以上便是胡适对《红楼梦》或《石头记》作者是谁的全部考证。那么,他的考证合理吗?或者说与《红楼梦》小说里所记述的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以及这部书的来历符合吗?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第一回是这样写的: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以上便是《红楼梦》中所写的这部书的来历。小说里的这段描述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有一块被补天的女娲弃之不用的“石头”,在经历了人世间的一段历练之后,将自己的这些故事写在了自己的身上,即石头上,并起名为《石头记》。后来被空空道人传抄而去,最后由一个叫“曹雪芹”的人“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改名为《金陵十二钗》。
可见,胡适关于小说的作者是谁的结论,与小说自身的描述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胡适认为所谓“石头”和“空空道人”不过都是“曹雪芹”的假托之人,《石头记》与后来的《金陵十二钗》原是同一本书,作者也是同一个人。
胡适的这一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小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金陵十二钗》是由“曹雪芹”针对《石头记》花了十年的时间,经过“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改编而成的。《石头记》经过“曹雪芹”如此大规模的改动,恐怕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里面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经过改编的《金陵十二钗》,已经完全不能再被当作原来的《石头记》来看待了,而那个“曹雪芹”也就当然不是原本《石头记》的作者了。
那么,《红楼梦》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红楼梦”三个字最初源自于早期的手抄本甲戌本第一回中的一句话:“……(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于是,后来的程伟元和高鹗在乾隆五十六年续加四十回,并第一次刻板印刷一百二十回的小说时,便将此书定名为《红楼梦》。至此,该书便以《红楼梦》这个名字而家喻户晓。
可见,《红楼梦》这个书名原本是指原著《石头记》,后来却成了续补了后四十回的程高本小说的名字。但肯定不是由“曹雪芹”改编的只有前八十回的小说名字。只不过由于刻板印刷的大量发行,人们后来就都记住了《红楼梦》这个名字,也就习惯性地把“曹雪芹”所编写的八十回的《金陵十二钗》统称为《红楼梦》了。
在程高本刻板印刷之前,“曹雪芹”的这部小说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由此也就出现了手抄本的不同的版本。而在所有的手抄本中都有一个叫“脂砚斋”的人留下的大量朱红色的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手抄版本上,还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于是,人们便又将所有这些手抄本统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所谓“重评”,就是“再一次评”的意思。因此很多人便自然地认为既然有“重评”,当然也就应该有“初评”。可是到目前为止,有人见过《脂砚斋初评石头记》吗?我们在这里可以明确地回答:没有。那么,它是遗失了还是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知道,在程高本的《红楼梦》刻版发行之前,这部小说一直就是一部禁书。可是就我们目前看到的“曹雪芹”所编的八十回来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情节、语言,都看不出这部书究竟为何被禁。可见,其被禁的原因应该不是出于这部改编作品的自身,而只能是来自于他所改编的原作。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原著《石头记》是一部禁书,才使它很快地销声匿迹,也才使得以它为原本而改编的《红楼梦》不幸也随之遭到查禁。
不过,好在这部改编的《红楼梦》不仅言词十分精美,而且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与原先的禁书《石头记》大不相同,甚至那些之前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一时很难看出她是根据《石头记》改编而成的小说,完全说得上是自成一体,这就让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大大放松了对她的关注,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像对《石头记》那样对她进行大规模地禁止和销毁了。
这样一来,如果存在着所谓的《脂砚斋初评石头记》,那么其所“初评”的作品一定就是原著《石头记》,而这个“初评”也一定会随着《石头记》的被禁而消失。否则的话,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版本的“重评”,却连一本“初评”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当中的“石头记”就一定不是原著《石头记》,而是经过“曹雪芹”改编的《红楼梦》,否则的话它也同样会随着《石头记》的被禁而很快地被查封、销毁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初评”,而只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所以只有“重”而没有“初”,同样也是为了让读者明白:是一部“重写”的“石头记”,所谓“重评”,实际上就是“重写”,而“重写”的“石头记”当然也就不是原著《石头记》了。
而这些手抄本之所以不被定名为“曹雪芹”为她题名的《金陵十二钗》,就是因为在书名上出现的“石头记”字样,可以让那些先前看过《石头记》原著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部书实为由原本的《石头记》改编而来的,其字里行间透露了原著中的大量信息。
因此,我们不能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理解为是脂砚斋“重评”了原著《石头记》,而应该理解为是其“重评”了改编后的《石头记》,或者直接理解为它就是改编后的作品《金陵十二钗》。
至此,为了让读者能够清楚地加以区分,凡本书中后面所提的《红楼梦》均是指经“曹雪芹”改编后的作品《金陵十二钗》,也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石头记》则是指“曹雪芹”改编之前的原著。
现在,我们根据小说里的描述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头记》与我们目前看到的小说《红楼梦》并非是同一部书,原本的《石头记》目前早已失传。《红楼梦》是一个叫“曹雪芹”的人根据原著《石头记》改编而来的。在这部小说里,“曹雪芹”给她起名为《金陵十二钗》,但手抄本上却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经续书及刻版发行而以《红楼梦》著称于世。“曹雪芹”不是《石头记》的作者,《石头记》的作者另有其人。
于是,无论“曹雪芹”是否如胡适所考证的那样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由于他不是原著《石头记》的作者,因此《石头记》中所描述的故事也就一定与江宁的曹家无关。作为一部根据《石头记》改编而来的作品,虽然《红楼梦》的创作思想、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形象等等与原作相比都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中的故事源泉以及人物的原型依然应该来自于《石头记》。否则的话她就不可能一问世就马上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巨大关注,也不会仅靠借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名字就能以假乱真。
在《红楼梦》里也许有一些江宁曹家的元素,但那也只能算是整部小说中的零光片羽,作为读者却不应只看这些旁枝末节,而要从小说的整体构思及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入手,从中体会“曹雪芹”改编的深意。
可见,胡适考证的《红楼梦》与《石头记》是同一本书,都是由“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里所讲述的故事即是江宁织造曹家的故事等等这些说法,正如胡适曾经自我揶揄的那样,完全是“胡说”。
那么,《红楼梦》的原创作者又是谁呢?他创作的那本《石头记》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现在对《红楼梦》的那种模糊感觉,会不会与“曹雪芹”后来的撰改有关,使得这部作品后来的编撰思想、内容和思路都与原著发生了一定的“碰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小说中存在的那些许许多多的“前后矛盾”,难以理解的“漏洞百出”,是不是就都能解释得通了呢?
其实《石头记》的作者是谁,《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他就是那块经过凡尘历练之后的“石头”。至于这块“石头”又是何方人士,我们则完全可以依据小说里对此相关的描述来进行推测和判断。
《红楼梦》对“石头”的出身是这样描写的:这“石头”是当初女娲补天时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中的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成为了补天之石,只单单这一块弃之未用。那么,什么是“补天之石”呢?所谓天,既可以指自然之天空、天穹,又可以指人事之天下、社稷。那么“补天之石”,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治理天下、匡扶社稷之人了。这种人的身份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当中又指的是谁呢?当然是皇帝。
但是,《红楼梦》里的这“石头”却并非是个真正的皇帝。因为女娲仅仅是准备用他来“补天”的,也就是说他仅仅是个“准备中”的皇帝。那么,能够成为“准备中”皇帝的人又是什么人呢?当然是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
然而,《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却最终被女娲氏弃之不用。书中此处的原句是:“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里“曹雪芹”特意将“女娲氏”写成了“娲皇氏”,这似乎是在明明白白地暗示我们:这个皇子实际上是被一个皇帝、当然也是他的父亲所抛弃,而最终没能做成皇帝。
于是,这块“石头”或者说这位皇子就把他在红尘中的这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让空空道人抄录而去,问世传奇。这样的话,《石头记》的原创作者就应该是一位被抛弃的、没有做成皇帝的皇子。《红楼梦》里又说,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那块玉实际上就是这块“石头”经一僧一道幻化的。于是,衔此石而生的贾宝玉自然就是这位皇子在小说中的代表了。因此,原著《石头记》应该就是一位没有做成皇帝的皇子采用一种传奇的手法来记述其亲身经历的一部自传。
看来,现在对我们来说,“曹雪芹”是谁已经是个次要问题了,我们目前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倒是:那个写《石头记》的皇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要搞清楚《红楼梦》的创作年代。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红楼梦》手抄本的版本有甲戌本、戚序本、庚辰本、靖藏本等等,大概有十几种之多。经考证,其中问世最早的抄本应为甲戌本。甲戌本的抄录时间为乾隆十九年,以此推算《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最迟应当在乾隆十九年以前就完成了。再考虑到“曹雪芹”用了十年的时间对原创作品进行披阅、增删,那么《石头记》最晚也应该在乾隆九年之前就已经创作完成。也就是说,如果《石头记》是一部写实的自传作品的话,那么她所描写的事件或历史背景应该是发生在乾隆九年之前。
《红楼梦》特意声明隐去故事发生的具体朝代,但是却在书中故意提及了清朝康熙皇帝的六下江南,并多处提到在贾宝玉的房间里有着大量的康熙时代的西洋物品,特别是书中第五十二回更由贾母口中提到的“哦啰斯国”。俄罗斯在中国元、明两朝时被称为“罗斯”或“罗刹国”。直到满清政府时,才将蒙语转译成为汉语“哦啰斯”。可见,从贾母说出的“哦啰斯国”来推测,贾母应该是“生活”在满清时代的。
因此,以上所有这些描述似乎都是在告诉我们:《石头记》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甚至是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之后,且乾隆九年之前这段时间。考虑到《石头记》是一部纪实的自传作品,因此在这段时间创作《石头记》的作者就应该是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三朝当中的一位被抛弃的、没有做成皇帝的皇子。
可能有读者会提出:不对呀,应该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虽然《石头记》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之后,但是作者却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里还生活着的顺治朝或者明朝的某位皇子呀,这样的话,《石头记》所描写的事件和历史背景也有可能是顺治朝或者明朝的事呀。
这种情况理论上是存在的,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则完全可以被排除。因为,康熙皇帝最后一次下江南的时间为康熙四十六年,此时的康熙已经五十四岁。即便当初顺治朝真的发生如《石头记》里所描写的事件,想必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他的这帮兄弟们是不敢动笔写这样的回忆录的。而在康熙六十九岁去世时,他最小弟弟的年龄也都至少五十三岁了,这样的年龄以及在更加独裁的雍正的统治下,恐怕没有哪位那时已经荣升为皇叔的人会去写什么被父亲抛弃、没做成皇帝的自传了。明朝就更不可能了,因为这个时候恐怕就没有几个崇祯时期的皇子还能活着。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小说,而且其追随者不少。对蔡先生本人我是极为尊崇的,但对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红楼梦》能在民间迅速流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的两次排印发行。而在此之前这部小说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这些手抄本早期都是在满清贵族当中收藏、抄录、传看的,如乙卯本藏于怡亲王府,王府本藏于某蒙古王府等;之后又流传于满清官员之中,如戚序本是由乾隆年间福建按察使戚蓼生所藏。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作品,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当时的满清贵族或者当朝官员会对这样一部“谋反”之书如此长期地感兴趣?甚至竟敢把她藏在自己的府中,还暗中传抄并争相传阅?所以,《红楼梦》之所以一开始便会引起满清贵族或官员的兴趣,就是因为这部书里所描写内容应该极有可能是反映宫廷内幕以及他们十分熟悉甚至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事情的。
当然,从《红楼梦》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来看,主人公仅是一位当朝的贵族公子哥,并非什么皇子。不过,可以想象这应当是《石头记》的作者或《红楼梦》的编撰人“曹雪芹”在当时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环境下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写作手法。事实上,在小说《红楼梦》里我们还是可以从多处地方察觉到贾家那种特殊的身份地位的。例如,一些皇宫内的用品出现在贾府,贾宝玉怡红院里特有的西式陈设等等。特别是《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中宝玉祭晴雯里的一段描写,实为《石头记》的作者或“曹雪芹”为此特意埋下的隐笔,为我们能够思考和挖掘有关的历史真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七十八回中有一篇《芙蓉女儿诔》,被称为《红楼梦》这部书中最重要的文章之一。《芙蓉女儿诔》是一篇祭文,书中说是贾宝玉用来祭奠晴雯的。可是我们知道晴雯在这部小说中并非是一个被重点描写的人物,而且在“金陵十二钗”中也只放在又副册。可是“曹雪芹”却花费如此大的心血为这样一个连配角都谈不上的人物写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祭文,大家是不是会觉得有些不合情理呢?
当然,很多红学爱好者都认为这篇诔文实际上是贾宝玉祭林黛玉的,而且在《红楼梦》庚辰本和靖藏本的脂批中也都有此表示。庚辰本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靖藏本批“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庚辰本又夹批“……,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尤其是小说在描写宝玉读完诔文后,又是林黛玉从山石后面现出身来,这似乎更应证了所祭之人就是林黛玉。
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另一个不合情理的描写。那就是林黛玉在现身的时候其表情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被诔文感动地掩面而泣(实际上有很多读者读罢诔文都会为其文情而流泪,何况多情之黛玉?),却是出乎意料地“满面含笑”。如果“曹雪芹”写的这篇诔文实是祭奠林黛玉的话,让黛玉以如此情态出场,那就不仅破坏了书中宝玉悲祭的场景,似乎更是破坏了二玉之间的那份情感。“满面含笑”而出的可以是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个人,但决不应当是林黛玉啊!
再往下看,书中说林黛玉要贾宝玉将诔文中“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句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不同意,认为“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经过一番争论,宝玉便将“公子”、“女儿”改去,变为“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这一改,黛玉似乎又觉不妥,于是最终宝玉将这句话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宝玉改后,书中描写林黛玉的表情是“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如果诔文真是祭黛玉的话,那么林黛玉似乎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出现,更不应该“满面含笑”地出现。而“曹雪芹”之所以要在祭文之后如此大段地加写二玉对祭文的讨论,我认为应有两层含义:
第一,可能正是因为他担心会给读者造成此文是祭奠林黛玉的误解,所以才让黛玉“含笑”出场,从而暗示读者此篇诔文既不是祭晴雯的,也不是祭林黛玉的;
第二,引出并吸引读者去关注宝玉最终修改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与诔文的原句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太大了!
原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完全是在表达两个男女恋人之间的情感,而改过后的这句话不仅完全看不出是指男女之情,甚至还可以认为这里不一定指的是两个人,完全有可能指的是同一个人!因为此句中的前、后两个半句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两个人来说,这样,“我”和“卿”所指之人就实际上是指同一人。也就是说,假如贾宝玉说前半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那么句中的“我”是指他自己,而如果林黛玉说后半句“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那么作为句中用作第二人称的“卿”同样也是指贾宝玉。如此一来,是不是“曹雪芹”在这里暗示我们:诔文所祭之人实际上是一个无缘“茜纱窗下”并且命薄“黄土垄中”之人?!
这里的“茜纱”在《红楼梦》中应是暗指怡红院的窗纱。评书人脂砚斋有句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其中的茜纱公子显然就是指里面的主人贾宝玉。“茜纱”即为大红色的纱,大红色也是皇宫宫墙的颜色,于是“茜纱窗下”即可暗指为“皇宫之内”。再参考一下《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等到林黛玉的房内,要凤姐给黛玉房内的绿窗纱换成银红色的“软烟罗”,还说“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这里所说的“上用的府纱”应该就是指内务府专供皇宫或皇上用的纱了。那么,无缘“茜纱窗下”即表示与皇宫无缘。
“垄”是坟冢的意思,出自《战国策?齐策》:“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因此,命薄“黄土垄中”即是指死时命薄如纸而被葬于无人知晓的坟冢之意。因此,将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完整地翻译过来就是:“我虽身为皇家之人,却最终与皇宫无缘;命薄如纸,死后无名,只能葬于无人知晓的坟冢之中”!所以黛玉这才“忡然变色”,有“无限的狐疑乱拟”。
庚辰本在这里又恰恰有一夹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那么,曹公“欲瞒观者”的又是什么呢?恐怕“欲瞒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相:《红楼梦》中无缘“茜纱窗下”、命薄“黄土垄中”的贾宝玉的原型应该就是一位被抛弃的、没有能成为皇帝的,历史上又不为人们所知的悲情皇子。而《芙蓉女儿诔》这篇祭文实际上既是写给这位皇子的挽词,也是对其一生悲剧的总结。
既然这么多的迹象表明,原本《石头记》实际上就是在清代康雍乾三朝时期一位被抛弃的、没有做成皇帝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悲情皇子所写的一部涉及宫廷生活的纪实自传作品,那么,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三朝的皇子当中,找出历史上的这位悲情皇子。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康熙朝的皇子们身上。康熙皇帝玄烨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其中序齿的有二十四个。由于康熙朝后期的储位之争,使许多红楼探轶者们都不同程度地把目光集中到这一时期有能力争取继位的几位皇子当中,特别是那位曾经“两立两废”的皇太子胤礽。
胤礽是康熙的次子,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卒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年仅一岁零七个月的胤礽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下诏废黜其皇太子位;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使他彻底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胤礽生下来不久就被立为太子,与贾宝玉的“衔玉而生”似乎很相映;而被“两立两废”的他最终没有能做成皇帝又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悲剧。但我以为我们要找的那位悲情皇子应该不是胤礽。
首先,他们悲剧发生的原因不同。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悲剧的原因来分析,导致那位皇子悲剧发生的原因应该是其与父亲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以及他个人情感上的痛苦;而胤礽则从小受到康熙帝的培养,并接受宋儒理学的教育和影响,在思想上与康熙皇帝保持一致。胤礽的悲剧主要还是其政治上的失败。
其次,两个人悲剧发生的年龄段不同。以贾宝玉的年龄推测,那位皇子悲剧发生的时间应是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时期;而胤礽在其青少年时期却是一直得到父亲康熙帝的宠爱,直到他第二次被彻底废黜的时候,父子关系才彻底决裂,而那一年的胤礽已经是三十九岁接近中年的人了。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所有的清史资料中对胤礽的记载都很详细,而且他在五十岁死的时候是以亲王礼葬的,并非如那位皇子那样命薄“黄土垄中”,死后无名。
事实上,康熙朝的所有皇子都不符合我们要找的那位悲情皇子的“条件”。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年龄上的差异,有的则是在性格和经历上与皇子在小说中的形象贾宝玉相去甚远。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清代史官记录的资料中对这些皇子的事迹或多或少都有记载,也就是说至少在皇家的档案中一直是有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的。
乾隆朝的所有皇子们由于其年龄和经历都与《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发生冲突,因此也可以被排除。
乾隆初期曾发生弘皙逆案,所以有些红楼探轶者认为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是贾宝玉的原型。在所有清史资料中对弘皙逆案的发生、审理、结案都有详细的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但不管弘皙逆案是否存在着疑点,我都认为弘皙绝不应该是贾宝玉的原型。因为首先弘皙逆案是康熙末年储位斗争的余波,所以弘皙的悲剧完全是来自于他父亲政治上的失败,而并非像贾宝玉那样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情感上的不幸;另外,逆案发生于乾隆四年,此时的弘皙已经四十六岁,年龄上与贾宝玉也不相符;最后,即便弘皙事后遭削爵、除宗,但对他的罪状以及他生前的事迹,清代皇室档案上的记载也是较为详细的,不似我们要找的那位悲情皇子那样无考。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雍正朝的皇子。雍正皇帝一生共得十子,其中只有四位皇子活到成年,其余均早殇。这四位活到成年的皇子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以及弘曕。
我们首先可以排除后来继位的乾隆皇帝弘历。然后,我们再排除弘曕,因为他于乾隆初年在三岁时就过继给果毅亲王允礼为后。皇五子弘昼与乾隆帝的感情很好,不仅雍正帝没有立他为储的想法,他自己本人也没有做皇帝的打算,因此弘昼也可以被排除。
很多人认为雍正一朝有很多令人疑惑之迷,如雍正继位、德妃之死、雍正之死等等。然而充满神秘色彩的雍正皇三子弘时的一生则是雍正朝的一个颇令人费解之迷。
让我们先看一下清史资料对弘时的记载。
在《清史稿》“皇子世表五”上面,“弘时”项下只注了短短的九个字:“世宗第三子。早薨。无嗣”;而在“诸王传六”中是这样写的:“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一部浩瀚的《清史稿》对弘时的记录只有这么短短的两处,共计二十五个字。《清史稿》并不是清代史官的记录,而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所记之事,上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历史。《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不可忽视。
根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雍正十三年十月庄亲王允禄等人给刚刚即位的乾隆帝上了一份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奏折上说雍正皇帝曾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有一份谕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从雍正的这条谕旨,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推论:
一、《清史稿》中所谓的弘时“早薨”应是指其较早的死去,而不是说弘时未成年就死了。因为雍正四年的时候皇四子弘历已经十五岁了,而作为弘历兄长的弘时当时的年龄肯定大于十五岁。
二、弘时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之前就可能已经“有罪”了,但之前并未被除宗,而只是被“令为允禩(即胤禩)之子”。
三、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被除宗的。从谕旨上看,弘时被除宗的原因只是由于胤禩获罪而被连带的。
四、弘时被除宗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交给允祹“约束养赡”。
不过,从这道谕旨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清史稿》中有关弘时的两个记录之间的矛盾。根据清朝制度,一般只对皇子、皇贵妃以下嫔妃以及有一定爵位的皇族成员的死称作“薨”。既然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之前就被“令为允禩之子”,那就说明在他于雍正五年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子的身份了,而“诸王传六”中又说弘时“无封”,因此弘时死就不应被称作“薨”。但在“皇子世表五”中却明确写着“早薨”。
是“皇子世表五”写错了?还是弘时确实曾经受过爵位的册封,只不过由于史料本身的模糊,让编撰《清史稿》的人只能这么矛盾地写出呢?这暂且作为一个问题先提出来,我们会在后面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hahalinxu
UID 3598548
精华 0
积分 271
帖子 137
阅读权限
注册 2007-1-26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2-25 18:2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文章太长 我不敢细读![][]
花之恋老犊子召回7782186
富无双至
UID 13615226
精华 0
积分 -185
帖子 54
阅读权限
注册 2014-4-14
来自 成都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2-25 18:5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这样就不细读了!?我还会接着发的!
ydj1984
UID 9586378
精华 0
积分 2
帖子 34
阅读权限
注册 2010-10-14
#4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2-25 19:3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太长的文章,无法拜读。。
linjing1
UID 6650422
精华 0
积分 774
帖子 679
阅读权限
注册 2008-12-28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2-26 00:1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以为有图,结果我闪退了
8
1/2
1
2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0 01:31